晚上10点左右,山火复燃,谌根深又带队前去灭火。
依靠南方制药这棵大树,上下游企业向明溪聚集,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雷玉平 徐文锦 摄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雷玉平)近日,一批来自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紫杉醇搭乘飞机,前往湖南、四川等地,在那里成为制剂后将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着眼未来,李永和团队正在布局更加多元的产品管线。经过漫长艰辛的观察和等待,他逐步摸索出沙藏法把种子埋藏在湿沙土里,让种子表皮腐烂,使其复苏。那时候,一个月电话费就花了我五六百元,都是农民来咨询种植技术的。目前,明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年产值约10亿元,带动农户年增收超1000万元。实验天天做,失败肯定比成功多,难得的是公司能让我们试错。
眼下,他针对红豆杉用材林培育、盆景开发等研究课题,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超声提取让效率提升了数十倍。科荟种业副总经理苏志国介绍,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科荟种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海外市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种子力量。
现在,泰宁已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县2023年制种备案企业达42家,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075万亩,全县制种产量预计达850万公斤,农户平均每亩收益可达3200元。位于泰宁县丰岩工业园区的福建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型种业企业。水稻制种成为群众致富的金种子。
通过与越南太平种子集团等当地种业公司合作,科荟种业实现种子销量七连涨,越南杂交水稻种子进口份额从2016年的17.4%攀升至2022年的54.98%。与本地农民紧密合作,提供技术指导,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让我们收购的种子更有保障,实现双赢。
苏志国说,下一步,公司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更好推动中国种子走向海外市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越南是我们最大的出口市场,我们的种子在越南杂交水稻市场占有份额上具有绝对优势。不仅是在本地制种,泰宁的种子还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肖由信细数着近年来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县里提供了充足的烘干设备帮我们烘干种子,还成立了秋收保电服务队保障农机用电需求,晒粮再也不用和天气抢时间了。自2016年对外出口以来,科荟种业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缅甸等多个国家开展紧密合作,在各国建立实验站,结合当地具体气候条件,研发出合适的种子。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是制种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泰宁县自1976年以来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探索出前烟后稻的耕作制种模式,使土壤肥力得以有效利用,制种业因此在泰宁生根发芽。
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熊明欢 陈启芳)初冬已至,但在泰宁县朱口镇龙湖工业园稻种代收点,仍能感受到丰收的稻香余韵:一辆辆满载稻种的车辆有序地进入库区,经过筛选、称重,一颗颗金黄的稻种陆续入库,等待下一轮的转运。水稻种子走出去,不仅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粮仓满起来,也让泰宁农民的荷包鼓起来。
作为科荟种业在泰宁水稻制种的主要种植区之一,朱口镇今年发展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种植100亩以上的制种大户有40余户次年开始全县推广种植。
当时,全村2400亩水田,2200亩是再生稻。他表示,今后每年都将组织全国水稻产业体系的专家学者,以及适合再生稻发展的地方农业管理机构、种植大户,前来观摩、学习这里的高产栽培技术。尤溪,这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于2003、2004、2008、2010和2014年五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如今,在提高稻谷品质、增加粮食总量的宏大战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的再生稻培育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米质能达二等以上,是高档优质稻。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曾繁辉停下镰刀,笑着回答。
割过的稻秆再长谷子,种一茬收两回,这便是再生稻。那时候的新芽是能长成、能产粮的。
在尤溪县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卓传营的记忆里,麻洋村的种植户积极性高,技术也好。王玉玺认为,在此背景下,尤溪县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技术推广下,尤溪县涌现出不少曾繁辉这样的种植能手。今年,麻洋村成立了尤溪县麻洋村民旺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再生稻,通过认筹一亩田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不愁销路,每公斤还能卖上10元的好价格。藏粮于地小山村屡创世界纪录一株刚刚经历收割的稻桩会发生什么?10月15日,麻洋村再生稻第二季测产现场,记者蹲在地头,掐着表,目睹着割完的稻桩在10分钟内长出一厘米多长的新芽。管理技术简单、生育期短、成本低、效益高、品质佳,这使得再生稻很快受到全县种植户的欢迎。
这是再生稻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20多年来,每两三年就换一个品种在麻洋示范、在尤溪推广,都很成功,说明不止一个品种适宜栽培再生稻,我们有很多好的品种都可以用来发展再生稻。
有好品种、好技术、好生产经营模式,麻洋村村民种再生稻的积极性更高了。卓传营介绍,四早三严两过硬即早播、早插、早管和早治理三类苗,严格畦栽、严格二次烤搁田、严格低指标防治病虫害,适期重施催芽肥和壮苗过硬、十黄抢收适留高桩过硬。
2010年,杂交水稻天优673再生季,以亩产601.8公斤又一次打破纪录。此后,佳绩不断:2001年,麻洋村再生稻汕优明86再生季,以亩产581.1公斤又刷新了世界纪录。
谢华安带领课题组,着力于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生理、生化深层次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活力强而持久的发达根系、母茎多而健壮、茎穗比大三个高产指标,再生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逐步完善,年亩产实现1.1至1.4吨(即头季700至900公斤、再生季400至500公斤)。近年来,由谢华安带领的课题组负责研究,在麻洋村再生稻基地上示范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根系特性及其调控研究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课题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技术奖项。傍晚,麻洋村新建的一排排小楼在落日的辉映下恬静安详,三五村民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五谷丰登瓜果香,稻菽卷起千层浪。
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吴振湖 文/图)示范片面积135亩内10优7185,随机抽取4块田,每块田实割0.1亩左右,平均干谷亩产487.56公斤。谢华安一边招呼大家一起品尝刚刚由新品种头季稻煮出来的米饭,一边介绍新品种内10优718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如今,麻洋村再生稻百亩示范基地不仅是尤溪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也是超级稻、再生稻院士工作站研究示范基地,为全县农业五新科技应用、推广树立了典型示范样板。
藏粮于民村民种稻积极性高涨香、甜,适口性好。这一品种不仅群体整齐、熟期较早、米质优,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也较好,综合了高产、优质、抗病性强、耐贮藏等特点。